這里寫上圖片的說明文字(前臺顯示)

1920_300px;

孔子的理想國——讀“里仁”篇有感

來源:萬華職校    作者:孫飛虎    時間:2018-8-31

公元前771年,春秋之始。這一年所處的旬卦是“巽卦”,《皇極經(jīng)世》這樣說:往往巽卦都是社會動蕩,改朝換代的亂世,巽卦的卦辭中“在離明之地,照耀光華,風行令布,民皆悅服。君子申命行權,則為悅順之象”的“在離明之地,照耀光華”,就是說這一時期會出現(xiàn)文教方面的圣人,這個人就是孔圣人。

孔子德如招搖二星,怎奈何春秋世亂塵囂,大成至圣先師無法實現(xiàn)他尊周復禮的理想,回到了魯國,將自己的理想與要求融會進魯國國史編著成《春秋》。“里仁”篇,就是弟子們對先師孔子講述其“理想國”的記錄。

上一篇“八佾”我們學習了文化精神。孔子在周游列國時,胸懷“以仁赦世”之心四處奔波,當他被匡人圍困在陳蔡時,有性命之憂(孔子周游列國,途經(jīng)匡地,因匡人曾受魯國陽貨的殺擄,而孔子的相貌又像陽貨,故遭到匡人的圍攻),這時候他說“自文王與周公之后,文化的道統(tǒng)已經(jīng)傳到我這里,如果天不絕中華的文脈道統(tǒng),包圍我的匡人又能奈我如何”(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!),這就是文化精神的自信。

通過學習里仁篇,我們可以知道,經(jīng)過歷代統(tǒng)治者和大儒們的解釋,孔子的仁,被打上很多時代的烙印。對于孔子所提倡的仁,就是基于周禮。我認為包含兩層意思:而今以及后世都會出現(xiàn)亂世,霸道橫行,但是人們對仁治的需求“若大旱之望云霓”,所以,他要求君子以“仁”修身,點滴積累,將來入世后或者社會平穩(wěn)了,以仁治國。

周禮的本源是周公旦,我們只知周公解夢,不知道這個人是周禮的締造者。周公制禮作樂創(chuàng)建一系列社會制度,周初分封諸侯,絕大部分是姬姓(好多姓氏都是源自姬姓),所以,源于血緣宗親的家庭倫理關系是周禮的基礎,將親情之愛加以規(guī)范和教育定出規(guī)矩,就是最原始的周禮。周公作為周武王的弟弟沒有亂權自己稱帝,以中孚之德禮賢下士勤勉輔政,潛心輔佐侄子周成王,以至于曹操還“周公吐哺天下歸心”來自比自己挾天子令諸侯的行為。可以說,周公是孔子心靈導師。(周公吐哺是忠的代表,周文王父親季歷的哥哥太伯、虞仲謙讓是“孝”的代表,忠孝就是“仁”的組成)

孔子云: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。他肯定和尊奉的是周禮,他感嘆周人的人文道德和社會風尚達到了文治的極致(從原始的混亂到孔子看到的為止,是文治的最高峰),所以,孔子繼承周禮的本質精神,將其進一步升華,把親人之愛升華到對所有人的慈悲,就是仁。同時,孔子說,這種仁,是有次序的,“仁者人也,親親為大”就是說,孝是排第一的,也是一個人實踐“仁”最基本的。《孝經(jīng)》“夫孝,始于事親,中于事君,終于立身”“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。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”,也就是說,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尊奉由親情升華而來的社會秩序。這也是孔子痛心疾首春秋混亂后,最期待的理想國!拔嶙孕l(wèi)反魯,然后樂正,雅頌各得其所” (論語),充分說明孔子深感互相權力征伐平定不了世界,唯有文化與教育讓更多人能夠克己復禮,遵守秩序,才能夠使社會安定。

孔子作《易傳》時說:“易之興也,其於中古乎?作易者,其有憂乎?”說明他在這時候已經(jīng)讀懂周文王胸懷宇內(nèi),放眼華夏未來的遠慮。所以“里仁”篇,我感覺就是在告誡弟子們,擁有了知識后,還要能孝敬父母,要能抉擇義利,要明辨君子與小人,要注重個人道德修養(yǎng)。修身待機濟世,治學放眼未來。

孔子推崇的周禮將安身立命的基礎放在了現(xiàn)實而非鬼神,簡言之就是做最好的自己,這一點可以用孔子“學而”篇去講。回顧了歷史背景,分析了孔子的理想世界,為政中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”也就有了理論基礎,正所謂,知其然知其所以然。

上篇:

下篇:

友情鏈接
icon
100_100px;